網路上google一下,這家A poet在很多懂得家居裝潢的人眼中
是個很優質的風格店家。
可我不懂,我只懂得吃。
只懂得用小吃攤的標準吃東西,用歐巴桑觀點看事情的人。
店的前半部用淺色木頭的裝潢,
網路上google一下,這家A poet在很多懂得家居裝潢的人眼中
是個很優質的風格店家。
可我不懂,我只懂得吃。
只懂得用小吃攤的標準吃東西,用歐巴桑觀點看事情的人。
店的前半部用淺色木頭的裝潢,
感覺好像很久沒有悠閒的找個咖啡館,靜靜的坐下來休息了。
好不容易在忙了將近兩個月之後,有機會來到新開的小茶匙。
到的時間店才剛開始營業,恰巧這天是個有太陽的好日子,
於是選了個窗邊的位子坐下,隨便翻了幾本日文雜誌後,發現
店裏架上擺了最近很熱門的深夜食堂,就這樣,安安靜靜的把兩本書給看完了。
儘管口袋裏的名單愈來愈多,特色餐廳好像也日益漸增,不過很奇怪的是反而提不起勁造訪了。
或許是因為這些地方有"愈來愈像"的感覺? 所謂的特色好像也沒有那麼有吸引力了。
尤其是近來的咖啡館都不約而同走"簡約"風格。開始有點膩了的感覺。
前幾天趁著好天氣,往金華街方向晃去,在巷子裏發現了這家"閑隅"。
小小的店面,座落在某公寓的一樓轉角處。外觀最明顯之處莫過於那些各式各樣,
這一兩年開始 ,對一間店的喜歡程度愈來愈和 - 店主人的個性 - 有關。
在靠近長春路附近的興安公園旁,有一間店面,名字叫做K'S Table.
店的主人是個很喜歡雜貨的女生,叫做阿寶。
店面的位置有點小隱密,因為恰巧被一間鹽酥雞店的招牌給小小擋到。
米其林寶寶我看過,米其林輪胎我聽過,
米其林餐廳倒是沒吃過。沾上一點邊的也沒有~
如果這回不是託公司聚餐的福,以我這種不願意花超過1000元吃飯的人,大概一輩子不會踏進這家在法國擁有
米其林三星頭銜的餐廳。
台北這家當然沒有米其林三星頭銜,不過法國去不成,能沾到邊也不無小補。
至於Joël Robuchon主廚的來歷,有興趣的人不妨自己孤狗就好~
台北的中山區是個好地方。
午后閒暇時逛逛小公園,藝文一點的就往光點台北前進。
敗家一點的就去南西三越鬼混一下,
或是到附近的蘑菇、PPaper、
或是這家Miracle-Space坐坐。
北大特區這一年進駐了兩家日系風格的小店。
一家是聲名大噪的Hana北大店,另一家則是較少人知道的Home zakka。
某天下午,趁著風和日麗,帶著老媽一塊去Home zakka 坐坐。
和以前曾經介紹過的日系雜貨店差不多,這裏是屬於比較社區型的小店。
3月份得知好樣本事有鐵皮玩具展時,便找了一天拉著兒子去逛逛這間"精品書店"
這已經是VVG在同一區域開設的第四家,
隨著後來發展路線來看,已漸漸跳離了餐飲業這個區域。
不同於一般書店的運作方式,好樣本書雖然是號稱書店,但店內其實商品種類還不少,
在中山北路,以前俗稱二條通的這裏,有著這樣一家咖啡店。
名字就叫 綠島小夜曲。
忘了是被誰的文章吸引而來,只知道在找的時候,花了一些時間。
店本身必竟是藏身的真有些不起眼,在那些看似你家隔壁的小巷子裏營業著。
剝皮竂在因為電影艋舺的關係,前陣子聲名大噪。
但今天要講的不是剝皮竂。而是在附近的一間小小木工店。
娃娃活。 這是他的名字。
從字面上來看其實可以解釋成一間專做手製木工娃娃的店。
早些年前,基隆在我的印象中,永遠都只有廟口小吃。
近來,這裏開始有了一些新的面貌。
黑兔兔的店是其中之一。
「認識」黑兔兔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了。
開幕剛滿三個月的Flat White,位置在永康街的小巷子裏。
第一次到訪,是在某個平日的午後。
店裏客人只有三位。
一位是老板說的幾乎每天都去的"常客",
這是我那一天,記憶裏的顏色。
PPaper Cafe 就在中山北路的光點台北旁。
如果常翻雜誌的人,對PPaper / PPaper Business / AANGEL 應該不陌生。
這裏,如果沒記錯的話。就是這家雜誌社的附屬咖啡館。
同一家店面,發了兩篇文,而且還是前後關係。
我不是瘋了,而是想來個對照組。
不想再重覆別人說過的"這家店是位在鬧區裏刺青街上bala.bala.."的話。
我想說的只有六個字。
4F Cooking.
當初,會想去上的原因,是這次的課程名稱"橫山家之味"吸引我的。
應該蠻多人都知道,橫山家之味是去年一部由阿部寬主演的電影。
那天,把屬於這裏的特色。認真的看了一回。
北部有幾條重要的老街。大溪是其中一條。
在人潮尚未湧入老街時。 可以清楚的看見整條街上有著為數相當多的
老建築,每一棟都擁有自己的故事。
一直在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咖啡館。
那種可以一屁股坐下來後,隨便拿本書翻一下午。
或是能夠發呆很久的地方。
雖然找的是咖啡館,但去很少會點咖啡來喝。
Blog這東西是這樣。
一旦寫了,就很容易不斷的寫下去。
但到了某一天,思緒會莫名的中斷。
或許是因為心情,也許是因為環境,也有可能純粹就是放空。